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首页 > 理论研究

李居洋:对“新常态”的哲学思考

作者: 李居洋 来源:市哲学学会 时间:2016-12-16 19:56:20 浏览量:301

新常态已成为我国当前社会的热词和人们注意的焦点。作为哲学的爱好者、宣传者、工作者必须更加高度地重视,适时而深入地对此分析、研究和宣传。

一、简要回顾新常态思想的提出与发展

新常态 是习近平同志在20145月考察河南时第一次提出来的,他说: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当年7月,他在与党外人士座谈会上重申了新常态观点。当年119日,其在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第一次对中国经济新常态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和解读。 

从习近平的阐述看出:他是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新阶段所做出的新概括。它的提出标志我国过去一段时期增长速度偏高、经济偏热、环境污染加剧、社会矛盾增加以及国际压力变大的旧常态的结束。与旧常态相比它有三个突出的特征

1、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习近平在省部级干部学习班上讲过我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排名,改革开放之初是第十一;2005年超过法国,居第五;2006年超过英国,居第四;2007年超过德国,居第三;2009年超过日本,居第二。2010年,我国制造业规模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创造了世界发展的奇迹。但是2010年中国经济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之后,中国经济增速持续下滑,GDP增速从2012年起开始回落,2012年、2013年、2014年上半年增速分别为7.7%7.7%7.4%,是经济增长阶段的根本性转换。中国告别过去30多年平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长。从2010年10.6%的经济增速,持续调整到2015年的6.9%,到今年前三季度稳定在6.7%的 水平,中国经济增速逐步回落,初步稳定在中高速增长的平台上。与传统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粗放增长模式基本告别。

2、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一般而言,评价经济发展的标准可以分为两种——速度和质量。新常态下,对速度的追求虽有所降低,但对质量的提升却更加重视,这就要求经济运行的结构更优、效率更高。而这也正是一段时期以来,中国经济所发生的最大变化。突出表现为:一、生产结构中的农业和制造业比重明显下降,服务业比重明显上升,服务业取代工业成为经济增长主要动力;二、需求结构中的投资率明显下降,消费率明显上升,消费成为需求增长的主体;三、收入结构中的企业收入占比明显下降,居民收入占比明显上升;四、动力结构中的人力、资源粗放投入明显下降,技术进步和创新成为决定成败的主要因素。

3、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多年来,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是靠低成本要素(人力、资源)大量投入的粗放增长模式实现的。随着经济发展,人口日趋老龄化及农业富余人口减少,资源的减少和环境的破坏,要素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逐步向集约发展模式转变,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

今年118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思想作了全面而深入阐述。特别强调坚持和用好辩证法、坚持用马克思哲学观点分析、研究、指导、解决新常态下的发展问题。

他说在认识新常态上,要准确把握内涵,注意克服几种倾向。其一,新常态不是一个事件,不要用好或坏来判断。有人问,新常态是一个好状态还是一个坏状态?这种问法是不科学的。新常态是一个客观状态,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状态,是一种内在必然性,并没有好坏之分,我们要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其二,新常态不是一个筐子,不要什么都往里面装。新常态主要表现在经济领域,不要滥用新常态概念,搞出一大堆新常态,什么文化新常态、旅游新常态、城市管理新常态等,甚至把一些不好的现象都归入新常态。其三,新常态不是一个避风港,不要把不好做或难做好的工作都归结于新常态,似乎推给新常态就有不去解决的理由了。新常态不是不干事,不是不要发展,不是不要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而是要更好发挥主观能动性、更有创造精神地推动发展。这个道理,我讲过多次了

他反复强调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及事物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统。坚持唯物辩证法,就要从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去把握事物,去认识问题、处理问题。”“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后来我们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等。这些都体现了我们对协调发展认识的不断深化,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在解决我国发展问题上的方法论意义。还讲到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协调是发展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协调是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协调是发展短板和潜力的统一。处处都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他更明确指出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对辩证法的运用;新发展理念的实施,离不开辩证法的指导。要坚持系统的观点,依照新发展理念的整体性和关联性进行系统设计,做到相互促进、齐头并进,不能单打独斗、顾此失彼,不能偏执一方、畸轻畸重。要坚持两点论重点论的统一,善于厘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区分轻重缓急,在兼顾一般的同时紧紧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要遵循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善于把握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渐进性和飞跃性、前进性和曲折性,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既求真务实、稳扎稳打,又与时俱进、敢闯敢拼。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可见习近平同志十分重视马克思哲学理论在新常态社会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哲学理论工作者应责无旁贷地率先跟进。

如何理解新常态思想,目前理论界大体有三种意见:

一是强调习近平讲的新常态不是一个筐子,不要什么都往里面装这句话。认为新常态只使用经济领域。例如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耀桐认为:新常态最早提出时主要针对的是经济发展问题,但社会上出现了新常态的解读被引申化、扩大化的现象,不仅用来谈论经济也经常被用到政治、社会管理、党建等方面。这样一来本是描述经济发展的概念,其本义和特色被淡化了。因此,对于新常态的认识要放到特定的语境中去理解,不能捕风捉影,更不能随意引申。

二是确实把新常态当成了一个筐子,什么东西都往里装。把它当作口号或标签,例如我们山东就成立一家山东新常态饲料科技有限公司,地址在烟台市龙口市东江镇黄格庄东市场南六号楼。另外什么物流新常态、医疗新常态、保险新常态等也见诸报道,确实出现了习近平所担心的状况。

三是认为新常态虽然主要和首先从经济领域表现出来,但在复杂的社会体系中绝不仅限于经济领域。由经济决定的政法思想等社会意识形态及上层建筑各领域也必将出现新的状态。如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文件起草人之一施芝鸿就认为当前我国已经显现出: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国际关系和中国外交战略,以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等方面等十个新常态。还有专家认为有六种、五种、四种等不同的新常态

二、对新常态思想的哲学思考

哲学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就世界观而言是怎么看;就方法论而言是怎么做。因此在面对社会重大变革时哲学就有了下面的功用:在事物变革前要做变革的舆论准备;在变革中要做方法论意义上的指导;在变革后要做理论上的总结,把实践的成果上升到理论形态。

思考之一:常态与非常态也应是哲学范畴

所谓常态,就是正常状态;它与非常态即不正常状态相对应。新常态是与旧常态相对应,它既不是过去的正常状态,也不是非正常状态,而是过去的正常状态经过一段不正常状态后出现的新的正常状态。从这个意义讲 :人类社会、人对社会的认识、社会经济的、改革开放的全过程等都是沿着常态非常态新常态,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方向和道路在发展。这是事物发展的本质与规律。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也是常态与非常态的辩证统一。因此常态和非常态应上升为与连续性和非连续性平衡和非平衡等同等层次的范畴。都是反映事物阶段性发展状态的哲学范畴。

思考之二:新常态思想的提出是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创新发展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就是:社会是一个由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三个层次,两对基本矛盾组成的复杂体系。其中生产力是物的要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从生产力三要素(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来看,新阶段都出现了阶段性的质变。

从劳动者来看,自实行九年义务制教育后劳动者的主体已不是过去文盲、半文盲、主要靠体力劳动的低技能劳动者,而是多数具有中高等学历、技能高素质劳动者,劳动力成本在产品成本中的占比越来越高。人口日趋老龄化,农业富余人口减少, 经济增长主要靠大规模、低素质、低成本人力投入状况已不复存在。而更多的是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

从劳动工具来看,手工劳动已逐步退出社会主要生产领域,机械化已是社会生产的主要形式,在许多领域和行业中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生产已经或正在占据主导地位。劳动工具的飞跃式变革,标志着生产力水平也有了飞跃式的发展。

从劳动对象看,已不是单纯的自然物(特别是东部发达地区多数自然资源枯竭、生态平衡破坏、环境污染接近或达到极限),更多劳动对象是对自然物加工、再加工后的人造物。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涌现;服务业的蓬勃发展,更使劳动对象的广度、深度有了前所未有的扩展。因此生产力诸要素的阶段性质变必然引起生产关系(即人在生产中的地位、作用、关系及产品分配形式)的阶段性质变,从而引起生产结构、模式、方式的阶段性质变。这就是经济新常态

因此,新常态首先、主要出现在经济领域是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新常态思想正是对我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已发生的阶段性质变的概括总结;是马列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思考之三:新常态绝不仅仅限于经济领域。经济新常态的出现必然引起建立于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各领域的变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有机统一;没有独立存在的经济活动和现象。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因此在经济领域出现新常态的同时,首先会在政治、法律思想领域表现出来。同时最突出地表现在上层建筑的核心领域——国家政权上。包括政权机构的设置与增减、人员的选拔与任命、制度的订立与执行(立法、司法、执法、管理与行政)、军队的设置与发展、政党(特别是执政党)组织与活动等都会出现新常态。 并依次在道德、文化艺术、哲学、宗教等社会意识形态方面也有所表现。

思考之四:正确理解和全面把握新常态思想

前面提到目前对新常态的理解有三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明显有绝对化、片面化的错误。新常态虽然是针对经济领域提出来的,但世上绝没有纯粹的经济活动,从从生产关系三方面来看;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公有?私有?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地位、关系,是压迫?剥削?还是公正、平等?三是产品分配方式,是平均?按资?按劳?都是由国家的政法制度所规定,行政司法所保证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虽然是自下而上的决定,但却是自上而下的建立。没有上层建筑的新常态,也不会有经济基础的新常态新常态只存在于经济领域只是人们的臆想。

第二种意见明显犯了庸俗化的错误。新常态既然是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新阶段的概括总结,其所对应的只能是上层建筑领域,而不是社会的某个方面、某个行业和个别现象。在此意义上常态非常态新常态旧常态是具有哲学意义的范畴。如果到处贴上新常态的标签,就真是把新常态当成了一个框子。

第三种意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由经济新常态引起的社会变化作了分析和概括,是正确的。但在思路上还有调整地余地。

根据唯物史观社会形态理论和社会基本矛盾观点看,新常态首先在生产力三要素(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关系三方面(生产资料所有制、人在生产中的地位关系、产品的分配方式)表现出来,这是经济新常态。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所以经济新常态会首先在政治法律思想上反映出来,这就是政治、法律新常态。

在当代政法思想的集中代表在政党(特别是我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是一切事业的领导核心)。这就有政党建设(思想、组织、队伍建设)新常态。

在上层建筑中国家政权是核心,军队是支柱。这是最主要、也是最多的方面,包括国家机构的设置与改革;干部队伍的建设、录用与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司法、执法和行政管理;军队、国防的建设与改革;国际关系与外交战略等方面都会出现新常态

其次,相对接近经济基础的道德、文化艺术领域也会出现新常态,

最后,其他相对经济基础较远的意识形态也会或快或慢的发生新的变化。所以本人认为以唯物史观上层建筑的层次为思路去分析、概括社会的新变化,或许更有利于全面、准确把握新常态

    作者单位:中共淄博市委党校

 
  • 上一篇:常乐山:与时俱进 学以致用 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学习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讲话体会
  • 下一篇:常乐山:发展新常态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关系的一点思考
  • 图文资讯
    www.zbzxxh.org 淄博市哲学学会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4-2015
    地址: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南西六路3号 邮编:255033